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石油、天然气和能源行业的最新动态。分析石油过剩、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欧洲能源风险以及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新项目。
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对价格施加压力
全球石油价格因供应过剩的迹象和需求减弱而持续承压。在经历了一次急剧下跌后,周四的油价出现企稳:布伦特原油维持在每桶约63美元,WTI原油则在约59美元左右。投资者正在权衡过剩的前景——最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修订了其预测,并预计到2026年,全球石油供应将略微超过需求。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上调了非OPEC+国家的生产增长预测,暗示市场明年可能会出现过剩。在这种背景下,石油价格已经跌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这一趋势得到了确认:关键地区的商业石油库存正在增加。美国的原油库存在截至11月7日的一周内增加了约130万桶,欧洲和亚洲的储存情况也类似。Vortexa和Kpler的分析师估计,全球油轮上积压了创纪录的石油储量——约10亿桶。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受到制裁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的难以销售的原油,而港口拒绝接收这些原油。此外,某些大型生产国(如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市场暂时过剩。然而,专家们指出,油价在每桶60美元左右有一个“底线”——短期内,供应中断的风险,特别是美国针对俄罗斯出口的新制裁预期,给市场带来了支持。
俄罗斯石油受制裁:卢克石油寻找出路,亚洲调整进口
针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新制裁迫使公司及买家进行适应。美国在10月将“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纳入制裁名单,要求交易对手在11月21日之前结束与它们的所有交易。根据消息来源,“卢克石油”向美国财政部请求延长这一期限,因需要更多时间来履行现有合同并出售海外资产。此前,该公司曾紧急尝试出售其国际开采、加工与交易网络——有消息称与瑞士贸易商Gunvor达成交易,但在11月初美国财政部表示反对,交易因此流产。因此,“卢克石油”在海外的业务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该公司已被迫在其最大的海外开采项目——伊拉克西库尔纳-2油田上宣布不可抗力。现在,“卢克石油”紧急寻找资产的新买家,并希望获得美国监管机构的延期,以平稳退出项目。
在亚洲,进口俄罗斯原油的买家也在重构供应链。印度最大的国有石油炼制公司Indian Oil在2024年初发布了原油供应的招标,招标清单中包括俄罗斯的ESPO油(远东供油管道)和“索科尔”油。然而,招标的条件是供应商和装船港口不能受到美国、欧盟或英国的制裁。由此,印度的炼油厂计划通过替代贸易商继续采购俄罗斯原油,避免与“俄罗斯石油”和“卢克石油”的直接合作。同时,另一家印度炼油企业Nayara Energy(部分由“俄罗斯石油”拥有)表示,尽管面临制裁压力,它将保持来自俄罗斯的高进口量。
相反,中国最大企业的俄罗斯石油采购正在减少。出于对二次制裁的担忧,若干大型国有炼油厂(包括中石化和中石油)以及独立的“小炼油厂”几乎将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削减了近一半。原因是私营工厂山东宇龙由于与俄罗斯原材料的合作而遭到英国和欧盟制裁。根据Rystad Energy的评估,中国公司拒绝俄罗斯原油影响了大约40万桶/日,达到之前对中国供应量的45%。这一情况已经反映在市场上:由于中国需求减少,远东ESPO油的价格跌至数月来的最低水平。因此,俄罗斯的供应商不得不将销售渠道重新调整给其他买家,通过第三国的贸易商实施更复杂的销售模式。
炼油行业面临冲击:俄罗斯炼油厂抵御攻击
除了制裁,俄罗斯的燃料开采和加工还面临着物理威胁。在2025年,乌克兰加大了对俄罗斯石油基础设施目标的无人机攻击。从年初开始,至少有17家大型炼油厂、石油库和管道遭到袭击,这对该行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第二波攻击的高潮期间(8月至10月),俄罗斯多达20%的总炼油能力暂时停产(包括计划中的维修)。然而,俄罗斯的炼油厂成功避免了大幅的下滑:它们迅速启用了幸存工厂的备用产能,并快速恢复了受损设施。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1月至10月,俄罗斯的石油加工总量较去年同期仅下降了约3%(约为520万桶/日)。成品油的产量仅下降了6%,尽管由于攻击,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暂时限制汽油和柴油出口,并加强对战略能源设施的空中防御。
基辅声称,无人机攻击极大削弱了俄罗斯的燃料物流,导致国内汽油供应减少了数十个百分点。然而,莫斯科表示市场已趋于稳定: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价格手动控制,并正常化了供应,普京总统公开声明,表示国家“在外部压力下不会屈服”。专家们指出,从短期来看,俄罗斯的石油行业展现出对冲击的韧性,但进一步的攻击升级或制裁收紧可能会对出口和生产创造新的风险。
欧洲天然气和电力:面对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冬季风险
欧洲即将迎来采暖季的高峰,天然气储备比去年更不充裕。欧盟的天然气储存量并未完全填满:到11月初,平均储存水平约为85%,而在通常这个时候接近100%。在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储存量约为86%,部分原因是该国在这个秋季更积极地燃烧天然气以发电。可再生能源(风能和水能)的发电下降迫使德国能源公司增加天然气和煤电站的负荷。在2025年1月至10月间,德国的天然气发电量比去年增长了约15%(达41.6太瓦时),其在发电中的占比跃升至19%,是过去十年的最高水平。同时,整个地区风能和水力电站的发电总量下降了约7%,缺口只能通过“脏”的能源来弥补:除了天然气,德国的煤电发电量也增加了4%。
储存水平的缓慢填充意味着欧洲进入冬季时“安全垫”更加脆弱。然而,专家们认为,即使在较冷的天气情况下,地区也不太可能面临急需的天然气短缺:储存水平接近历史平均水平,而创纪录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可以替代丢失的大部分俄罗斯供应。不过,能源市场的情况仍然脆弱。持续的低风速或LNG供应中断可能会导致天然气和电力价格的波动。欧盟当局表示,系统已经为冬季做好准备——欧盟委员会最近指出,地下储气库中的气体量和节约措施使欧洲能够顺利度过即将到来的采暖季,而不需要实施消费限制,尽管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
制裁与能源:美国给匈牙利提供例外
在地缘政治前线传来了关于暂时放宽制裁措施的消息。美国同意为其在欧盟的盟友匈牙利提供例外,使其免于受到部分针对俄罗斯的能源制裁的影响。美国国务卿马克·鲁比奥宣布,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限制不适用于通过管道向匈牙利供应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实际上,布达佩斯获得了一年的宽限期,使其能够继续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资源,尽管面临整体制裁制度。
美国还无限期豁免了匈牙利“帕克什-2”核电站扩建项目的制裁,该项目由俄罗斯的“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参与。官方表态是为了帮助匈牙利确保能源安全和多元化。这一决定是匈牙利总理维克托·欧尔班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会谈后做出的。欧尔班早前曾公开表示,他已获得华盛顿全面豁免匈牙利从俄罗斯进口燃料的制裁,但特别说明这一宽松措施是临时性的,仅适用于一年。欧盟的伙伴国对美国这一举措表示谨慎,因为匈牙利仍是该集团中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
核能:英国为首个SMR选址
英国宣布在核电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本周,首相基尔·斯塔默确认,政府已经确定了在该国建设首个小型模块化核电站(SMR)的场地。该地点位于威尔士北部阿格尔西岛的威尔夫地区,那里曾经有一座大型核电站,但已停用。该项目将使用英国的Rolls-Royce SMR技术,旨在增强能源安全并实现气候目标。预计威尔士的紧凑型反应堆将能为30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其建设将创造约3000个工作岗位。根据计划,新的发电设施将在2030年代初向电网供电。
然而,英国政府的选择引发了外交紧张。美国积极游说另一项替代项目——在同一地区建立由Westinghouse公司的传统大型核电站——并对伦敦的决定表示强烈批评。美国大使称,选择SMR项目为“令人失望”,认为小型反应堆无法迅速降低英国的高电价,并推迟新厂的启动时间。大使在声明中对盟友使用了异常严厉的措辞。伦敦的官员反驳称,选择核电站的场地和建设技术是英国的主权权利。政府强调不会放弃与美国在核领域的伙伴关系——同时正在寻找另一个可能建造大型核电站的地点,以便美国开发可以得到使用。专家指出,围绕威尔士项目的矛盾反映了英国试图在能源领域发展自身创新的努力,努力在国家利益和盟友关系之间取得平衡。
新项目:苏里南的天然气田准备开发
全球原材料市场出现了另一个前景广阔的天然气来源。苏里南国有公司Staatsolie宣布,已确认在海岸块52上大型气体发现的商业可行性。该气田名为Sloanea,由马来西亚公司Petronas——该块的运营商发现。该项目中,Petronas持有80%的股份,剩余20%由Staatsolie的子公司持有。勘探和开采的合同于2013年签署,目前已经钻探了三口成功确认存在大量气体的井。
现在,财团进入了开发阶段。根据Staatsolie的声明,Sloanea的开发概念包括钻探海底天然气井,构建海底基础设施,并在开采地点部署浮动液化天然气工厂(FLNG)。预计Petronas将提交详细的开发计划以供监管机构批准。在顺利情况下,投资决策可能在2026年下半年做出,苏里南预计在2030年收到首批天然气。项目的实施有望将这个小国转变为新的液化气出口国,并吸引外资进入该地区的能源部门。
可再生能源:发电记录与排放挑战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尽管气候指标尚未改善,但增长趋势依然明显。根据一些研究中心的新数据显示,全球太阳能发电在2025年前九个月同比增长了31%。风能发电也显示出显著增长。预计2025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上升约10-11%——全球再次创下可再生发电扩张的记录。清洁能源的增长几乎覆盖了电力需求的所有新增部分:国际能源署据估计,今年风能和太阳能的产量增幅将弥补全球能源消费的同时增长。
但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最高水平也在不断刷新。国际研究项目全球碳项目预测,在2025年,化石燃料使用而导致的CO2排放将再增加1.1%,达到新纪录的约381亿吨CO2。这表明,即便可再生能源的渗透速度创下记录,仍不足以缩减全球经济的碳足迹。专家敦促各国加倍努力,推进低碳技术转型。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师表示,大规模推进廉价的“绿色”电能,使全球能源转型几乎不可避免,但要在2030年前实现气候目标,则需要更果断的政策措施和投资。